科研方案

德中经济科技学院科研活动方案 - 生态与能源 (2016-2018)

FOM大学于2002/2003年开始与中国伙伴高校的合作办学活动。为更好的开展教学及其他各项活动FOM大学成立了德中经济科技学院。截至至2015年共有1874名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约50名教师在学院授课。其中包括20余名教授,他们负责了超过百分五十以上的教学任务。

目前FOM大学通过德中学院和五所中国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项目:位于泰安市的山东农业大学,位于太原市的山西财经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武汉商学院以及沈阳大学。下述科研活动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德中学院的三年科研计划,加深学院科研活动的内容深度并有机结合学院内现有的各个科研课题。

1. 目标和内容

德中经济科技学院的科研活动方通过确立科研主题的形式开展具体活动。确立的科研主题通过学院的各项科研活动实施。 方案的目标和优势是:

  • 明确和
  • 系统化德中经济科技学院的各项科研活动。

此方案的科研主题为生态和能源。在此主题下可以融入例如人口结构转型,城镇化发展或者经济关系国际化的相关课题。

由于每一个经济活动以及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离不开消耗能量并带来对环境的影响:

  • 能源的开采,转换和运输;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以及使用及消费;其他终端消费以及回收都会带来直接的影响。
  • 经济增长,发展规划,结果调整或是高速发展的政策及方法都会对能源和环境带来间接的影响(见图1)。

鲁尔区长时间以来都是煤矿,电力,天然气的工业生产基地。能源和环境课题在鲁尔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时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能源和环境课题在将来必然还会是主题。

图示1:
主题:能源和环境

出处:作者制作

选择了这个宽泛的主题后,可以在科研方案中加入众多的其他课题。比如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为中国相关项目的蓝图;出口还是内需;在出口型国民经济中的国家需要与个人消费的上升;建立环境经济整体核算模型;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公司审计等等。

2. 科研活动方案的组成部分

德中经济科技学院的科研活动应紧密联系中国合作高校以及德国的专业学者共同实施。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开展与中国相关的最新课题研究并将成果出版,有必要的情况下应与中国合作院校合作开展 (山东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武汉商学院以及沈阳大学) 或者联系其他中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或同济大学等。相应的可以在合作高校内确定研究相关方向的科研学者。在共同组织研讨会和开展合作期间可以找到相关学者。短期内可以组织开展一项针对德中学生的调研活动,目的是了解和统计相关能源与环境方面的态度和期待。
     
  • 与中国合作高校及知名高校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于研讨会。为展示德中科技学院的科研成果将举办地区及国际规模的学术会议于研讨会。例如在2016年2月已在香港举办了题名为电子工业面临的挑战的学术会议,本次学术会议得到了德国阿登欧尔基金会的资助。2016年5月将在泰安举办题为全球化环境下中德中小型企业的机会与挑战研讨会。研讨会由FOM大学和伙伴高校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举办,邀请了众多兄弟院校的学者参加。以这两次活动作为开端,学院还将与鲁尔孔子学院合作自2016年10月起在埃森和杜伊斯堡举办多场针对热点课题的研讨会活动。活动参加者将来自学术界,经济界并向社会大众开放。

  • 在中国发表科研成果: 德中学院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中国以中文简要的形式发表。同时也可以选择优秀的本科或是硕士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对此需要相应合适的出版渠道。例如可以考虑将FOM大学的出版物奖金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优秀的本科及硕士论文作者。

  • 与中国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 或科研机构(NDRC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的学术合作。通过2016年五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德学术论坛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可以与学者专家建立起联系。在有可能的情况,相关的专家学者也可以受邀到FOM大学做学者交流。在此方面的DAAD的奖学金可以申请。

  • 正确尽可能多的德中学院教师学者参加。通过科研活动,学术会议以及学术出版物等形式可以体现出学院教师的参与。凭借众多的参与者也可以提升学院科研工作对第三方科研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更好了解学生情况并帮助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提高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以及持续完善学院科研方案学院员工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 与科研学者的学术合作:在FOM大学内部的学院和研究所外德中学院还将与其他科研机构,学者开展合作。比如莱茵威斯特法论经济研究所,鲁尔孔子学院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学者,包括清华大学,Griffith大学,Brisbane大学等。目前已有的合作关系可以继续扩大并且建立起新的科研项目。

  • 科研工作的质量提高与科研方案的持续完善:德中学院的科研方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要持续质与量两方面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对此每年应:

    • 整理编制年度科研工作报告,
    • 必要情况下进行工作预期及完成情况的比对,
    • 校准科研工作方案并做必要修改

在科研工作方案中与FOM大学领导,德中学院领导,FOM大学各研究所和能力中心的交流是固定组成部分。同样参加对外的学术活动也可以为科研方案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3. 出版物节选

  1.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6): Environment and Energy Policy. In: Eva Sternfeld (Ed.):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Handbook. Routledge (R). In Bearbeitung.
  2.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6): Two red stars in Asia: What, if Vietnam followed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In Bearbeitung.
  3.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5): Low carbon, green growth in South Korea? In: Konrad Adenauer Foundation (E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outh Korea -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eoul, 2015: 83-116. ISBN 978-89-933324-97-6 03340.
  4. Andreas Oberheitmann and Fischer, Doris (2014): Herausforderungen der Umweltpolitik“. In Doris Fischer and Christoph Müller-Hofstede (Eds.): „Länderbericht China“ (R).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bpb. Bonn.
  5.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3): Some remarks on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2 2013 (2): 198-202 (R). DOI 10.4236/ajcc.2013.23020.
  6.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2): Development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in Wuxi C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 (2012) 2: 64-103 (R). DOI 10.4236/ajcc.2012.12007. 
  7.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2): CO2-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residential building sector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argets in 2020.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Springer: 17 (2012) 7: 769-791 (R). ISSN 1381-2386. DOI 10.1007s11027-011-9343-5. 
  8. Andreas Oberheitmann and Ruan Xiaodong (2012): Low carbon city planning in China. In: Frauke Urban and Johan Nordensvard (Eds.): Low Carbon Development: Key Issues. Text book for Earthscan’s Key Issues Series (R). Routledge: 270-283 (R). ISBN: 978-0-415-53898-5. 
  9.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1): 慕尼黑2058:通往低碳的未来 (Munich 2058: Pathways to a Low Carbon Future). Papier präsentiert auf dem LCE-Forum in Fuzhou am 2. November 2010. Veranstalter: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 Andreas Oberheitmann (2011): 中国“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低碳技术转让和生态创新 (Innovationsdiffusion und Eco-Innovation v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 in China). In: Zhang Kunming und Cui Dapeng (Hrsg.): 低碳技术创新 (Low Carbon Innovation). Beijing, 2011: 59-70
视频

联系人

Lin Liu
Lin Liu
 M.A.
德中经济科技学院院长
+49 201 81004-418
Axel Müller
Prof. Dr.
Axel Müller
德中经济科技学院教学院长
+49 201 81004 327